0530-4691299

您当前的位置:单县一中 > 党建之窗 > 德育之窗

钱学森:智慧中国人
发布时间:2019/9/1 18:09:27      点击次数:3106      文章作者:

钱学森:智慧中国人

 

易南英

 

这颗“星”陨落了。

时间:定格于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

地点:锁定在中国首都北京;

天空:飘洒罕见皑皑白雪;

……

钱学森,享年98岁。荣膺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曾为中美两国的导弹和航天科技都作出过重大贡献。1950年代,他一波三折回归祖国,献身于新中国的火箭和导弹及航天等领域。由是,中国科协将国际编号为3763号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钱学森星”!

这位科学家已离我们而去,但因其所从事的工作多属国家保密范畴而少与业外人交往之故,真实的钱学森鲜为世人所知。基于科技力量只是内心力量的外显,只有内心力量才能引导科技力量,而内心力量是需要人的修为(修养、素质和能力)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使中国国力提前获得强盛的,本质上当是他特有的修为。因为,他归国之初是不想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搞导弹的,他从一开始就想搞系统论。尽管因为认知的缘故他也有弱点,但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却几乎是完美的。正因如此,又基于大量案头功课,本刊记者于2009年12月初奔赴北京、武汉、上海等地独家采访到与钱老交往多年的人和相关故事,期冀为大家打开一扇全面认识这位智慧中国人的窗口,以4个维度来触摸其内心,从而还原一个真实的钱学森。

 

卓越贡献:开创11个“中国第一

 

2009年11月6日上午,钱学森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在送别现场,由官方发放的钱老生平中称赞他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老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6届、7届和8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生平还以钱学森开创的中国11个“第一”,概括出钱老对中国航天和国防科技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1956年,参与筹备组建中国导弹航空科学研究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受命负责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兼任院长;

1956年,设立空气动力研究室,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研究机构;

I960年2月,指导设计的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协助聂荣臻成功组织了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

1964年6月,作为发射场最高技术负责人,同现场总指挥张爱萍一起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枚改进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

1966年10月,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协助聂荣臻组织实施了中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1970年4月,牵头组织实施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1971年3月,组织完成“实践一号”卫星发射试验,首次获得中国空间环境探测数据,为中国研制应用卫星、通信卫星积累了经验;1972-1976年,领导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

1972-1976年,指挥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1980年5月、1982年10月、1984年4月,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洲际导弹第一次全程飞行、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和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任务。

除此之外,这份生平还扼要介绍了: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9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次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从而在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48年,钱学森为准备回国,退出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辞去海军军械研究所顾问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国心情更加急迫,但自1950年夏起,被以莫须有罪名拘捕,遭受无理羁留达5年之久,1955年10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立即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之中。

1991年10月,钱学森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9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送别钱学森的当天下午,中国航天工作者代表通过观看由航天人自主创作的话剧《克里夫兰总统号邮轮》,追忆钱老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壮举和科技报国的情怀,并以此深切缅怀这位“中国航天之父”。

看完这些“浓缩人生精华”,一个粗线条的钱学森形象已矗立于你我眼前。但若欲真实感知作为“智慧中国人”的钱学森,上述“精华”似显些许遗憾,故而不妨再择其要以小见大地续写几笔,以便读者较完整地认识这位有血有肉的科学家。

 

笑傲中美:国家力量与个人影响力

 

倘若说一个人至少影响过两个国家,那还真少有人相信。的确,这样的人即使存在,似乎不是神亦属稀罕,抑或称小概率事件。但是,钱学森博士就是这样一位曾经至少影响过中美两国的中国人。

钱学森之于中国

1949年,新中国庄严宣告成立。刚从战争中走出来的中国百废待兴,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发展农业、建设工业、加强国防、新兴科技……

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大量人才。而其中,亟需解决的是以科技为内核的高级人才匮乏问题。由是,新中国召唤海外学子和各类人才归来报效祖国。

1955年,钱学森历经波折最终由美国回归新中国。次年,他受命组建起中国第一个火箭及导弹研究所,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和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科学。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他都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作为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者,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正因为有他回国效力,中国的导弹和原子弹的成功,才可能至少提早20年!

钱学森之于美国

二战后,美国尚难独自称霸世界,即使不考虑苏联存在的因素,欧洲的科技水平也令其必须奋力追赶。为此,以期早日达到独霸天下的目的,在军事科技领域,美国始终不甘落后。于是,在美国学有所成的钱学森参与了其科技发展研究,而且提出过不少后来成了事实的建议。这段史实,钱学森的导师、肯尼迪时代“在航天航空领域内无人匹敌的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专为自己曾经的高足钱学森博士撰写下文字,当可作为“近距离”佐证:

“我的朋友钱学森是1945年我向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推荐的专家之一。”

“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火箭小组元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美国的火箭研制作出过重大贡献。他36岁时已经是一位公认的天才,他的研究工作大大地推动了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技术的发展。我有鉴于此,才举荐他为空军科学顾问团成员。”

“1950年,美国情报机关无视钱的学问、名望以及对美国的贡献,竟指控他是外国的共产党分子,硬说他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当他要返回中国时,移民局将他逮捕起来,在拘留所里关押了14天,此后又违反他本人的意愿,将他强留在美国达5年之久,并不断受到押送出境的威胁。在经受了种种虐待之后,1955年他才得以返回祖国。”

从学生到朋友再到挚友,钱学森获得冯•卡门首肯。他俩关系逐步升华,“极富幽默感和领袖气质的犹太人”冯•卡门进一步肯定说:

“钱很喜欢上我家串门。由于他的见解饶有兴趣,态度直率诚恳,因此我妹妹非常欢迎他。他经常会提出种种新奇的设想。我记得,他在导弹试验初期已敏锐地感到导弹的重要性将日益增长。他半开玩笑地提出,美国应设立一个名称叫喷气式武器部的新机构,专门研究遥控导弹。当时他还指出,控制导弹与操纵常规武器的技术要求完全不同,因此,必须委托军事部门的一个新团体,以崭新的作战思想和方法进行管理。后来事实证明这个设想完全正确。他甚至还建议我们建立一个学会,以促进喷气推进技术的发展。”

钱对加州理工学院喷气助推起飞计划作出过重大贡献。后来,他接受了我的邀请,加入了空军科学顾问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我非常高兴地带他一起到德国去稽查希特勒的秘密技术发展情况。他还和德莱顿博士、瓦登道夫博士一起去考察了著名的柯切尔和奥茨托尔风洞。瓦登道夫从那里受到启发,提议在美国搞一套类似的装备,从而导致后来在图拉霍马建立了安诺德工程中心。当钱和我在哥延根大昔日的老师路德维希•普朗特尔时,我突然意识到这次会面是多么奇特。一个是我高足,他后来终于返回中国,把自己的命运和红色中国连接在一起了;另一个是我的业师,曾为纳粹德国卖力工作。境遇是多么不可思议,竟将三代空气动力学家分隔开来,天各一方。”

读完上述文字,冯•卡门大师忆高足、朋友、挚友之坦诚,当是他人所难以替代的,故而钱学森对美国实力的贡献,似已无需赘言。而他为美国乃至人类所作出的贡献,一如卡门所描述,“三代空气动力学家”之一的形象,早已矗立于世界科技发展之林。

钱学森之于中美

中国与美国可谓交相叠错。其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语)对两国增强实力而言,可谓同样适用,但其中人或曰人的因素,必须摆在第一的位置。

在中国,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虽因遭受政治诬陷被迫推迟5年归国,可就个人层面来说,这事再大也只不过是个人的事;但是对于国家实力而言,那却非同一般:他一朝归来,便使中国导弹和原子弹研究提早20年获得成功。毋庸讳言,发生于钱老身上的故事,理应说明中国力量的强大,蕴含着个人影响力的作用。

在美国,钱学森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美国海军高级将领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之所以极端放言,是因为钱学森是一名军衔为上校的军人。既为美军培养的军事科技人才,在美苏统领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进入对立之时,他要求回归“红色中国”,怎不令美军甚至美国深感不安?了解了这一背景,或许方凸显美国力量的强大,同样蕴含着个人影响力的作用。

围绕钱学森这位对中美都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纵然只对两国实力作宏大叙事般关照,往事亦足以说明:中美至今仍处于交战又交织状,而他之于两国的强盛,其个人影响力作用岂容小觑。

 

爱恨交融:科学无界与赤子有心

 

踏上科学之旅,钱学森求学和研究的轨迹或许并不复杂,但从其经历中,甚至无时无刻不透露出一颗中国心,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他自己的祖国。

回望地平线去求学

早年,钱学森曾在北京高等师范学院附中读书。

1929年,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攻读铁道机械工程。1934年毕业后的8月,他赴南京中央大学参加清华大学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考试,时隔两月20名留美公费生名单发布,他拥有一席。接下来的1935年,在清华大学导师空气动力学教授王士倬指导下,他到南京的航空工厂和南昌的航空学院等地作了为期一年的实地考察,以便决定未来留美学习方向。结合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王教授的建议,他统筹考虑后最终顺应内心的声音而选择进麻省理工学院进修空气动力学。

天空溶入海洋,那就是地平线。1935年9月,钱学森从上海搭乘美国邮船公司杰克逊总统号轮船离开祖国。回望远去的上海滩,青年钱学森感慨万千:“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他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

离去,意味着归来。谁不渴望屹立于地平线上?

智慧中国人受首肯

抵达美国西雅图,钱学森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或因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天赋与努力,他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36年便拿到航空硕士学位。由于学工程的要到工厂实习,而美国航空工厂歧视中国人,因此他愤而转入学习航空工程理论(应用力学)。

1936年10月,钱学森转入坐落于洛杉矶市郊帕萨迪纳的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航空系。之所以选定加州理工学院,是因为他慕其航空系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匈牙利人西奥多•冯•卡门之名。他接受冯•卡门建议,在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进修。同年,他不仅师从冯•卡门教授,还是其学生中的佼佼者,进而获提升成为卡门最得力的助手。当时,世界航空科学处于萌芽阶段,而冯•卡门正是这一领域的顶尖人物,后来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1970年,月球上一个陨石坑就是以“冯•卡门”命名的。

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在入师门时,导师冯•卡门教授向钱学森提了几个问题,他自然毫不含糊,稍稍思索便准确地给出了所有答案。这,让导师肯定了眼前这位思维敏捷又富于智慧的中国人。由此透出,他的天分和勤奋,以及与导师的缘分。

1939年,钱学森获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紧接着,他与冯•卡门共同完成了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8月发表重要论文《可压缩流体的二维亚音速流》阐明压力修正公式,后被学术界称为“钱-卡门公式”。此后几年,他留校任助教,加入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制组研究火箭固体燃料、结构变形等课题,参与风洞研制,发表了《风洞的汇聚风斗之设计》论文。当探知德军正在德国境内建立大规模的火箭发射基地后,美军情报部火速拨款成立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设弹道、材料、喷气和结构4个组),他出任喷气研究组组长。时年28岁,钱学森即凭借其所取得的成绩赢获世界知名火箭喷气推进专家之名,又凭借其对空气动力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被授予美国陆军航空兵上校军衔。

在1944年冯•卡门受聘美国国防部为空军顾问、草拟未来20年美国太空研究计划后,钱学森受卡门特约到华盛顿参加其领导的科学顾问小组,旋即辞去加州理工学院担任的各项职务,加入国防部科学顾问组。1945年4月德国无条件投降前夜,他作为美国国防部派遣的以冯•卡门为首的调查组成员飞往德国,询问德国火箭科学家。不但亲自询问德国火箭科学家包括沃纳•冯•布劳恩、鲁道夫·赫曼,而且要求布劳恩写出书面报告《德国液态火箭研究与展望》。此外,他视察了隐蔽在不伦瑞克市郊松林中德军绝密的戈林空气动力学研究所和德国其他地方的风洞,撰写了多份报告。是年,他由助教晋升为副教授。

1946年,钱学森一方面发表《超等空气动力学》和《超等空气动力学,稀薄气体力学》论文,主编《喷气推进的新天地》论文集;另一方面应聘到麻省理工学院,辞去了加州理工学院和喷气推进实验室所有职务。1947年,36岁,他晋升为麻省理工学院正教授。

是年9月,钱学森回国与声乐家蒋英在上海完婚,并度过一段美好时光。

之后,钱学森于1949年应聘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正教授,同时出任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领导美国太空火箭的研究。

在美国,即使在随之而来的5年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钱学森从未放弃学术研究,且取得一列成果:1953年发表《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为低推力飞行力学奠定了基础;1954年出版《工程控制论》专著。

1955年回国前,钱学森向曾经的导师后来的朋友冯•卡门告别,已是挚友的卡门坦诚相告:“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

钱学森这段艰难历程,既是中国人智慧的外显,亦为人之爱恨情仇的流露。

永恒中国心献祖国

湖北武汉。在华中科技大学,父辈与钱老为世交、晚辈亦与钱老至少交往25年的该校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德华,给本刊记者讲诉了鲜为人知的钱老心系国家强盛而放弃个人喜好转变自己未来方向的故事。

二战时,中国别说与世界超级大国的美国相比,即便与亚洲的日本小国比,军事实力也大为逊色。比如,体现中日航空实力的飞机数量之比,中国207架比日本2000架,两相比较约为1/10;而且日本有完整的航空工业,但中国却只有几个飞机修理厂。残酷的现实说明了什么?李教授一语道破:“没有强大的空军就没有国家的安全,没有发达的航空工业就没有国家的富强。”因此,钱老将自己的学习规划来了个“重大转折——以祖国的需要决定自己的方向”:从学习铁道机械工程转到航空工程。

而二战期间,在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的钱老在火箭俱乐部与喜欢绘画及读书的马琳纳成为好友,此后在马琳纳家结识了爱好音乐及读书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S•威因鲍姆博士,但并不知道他俩是美国共产党员。钱老年轻时一直喜欢音乐也喜欢读书,与威因鲍姆自然在业余志趣方面产生共鸣。威因鲍姆告诉钱老,自己组织了一个读书会,欢迎到他家中做客。在读书会上,钱老又结识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L·鲍林,他虽不是共产党员但思想激进;二战后反对战争、争取世界和平,他再获诺贝尔和平奖。当时,钱老“经常与他们聚在一起,谈论战争形势,对祖国的命运表示了深切的忧虑”。李教授如是说。

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披露的却是一个中国人的内心现实。这不由得让人瞬间联想起香港歌星首次登上大陆舞台所唱《我的中国心》里的歌词:“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或许,正是这中华DNA的缘故,终其一生,钱学森行进在没有国界的科学大道上,须臾未忘自己所拥有的中国心。

身处海外的游子,普天之下的华人,谁不梦想、谁又不日日夜夜期盼着自己的祖国早日强盛?如若人们了解钱学森,那么从这位科学家身上,你定会发现在科技与赤子构成的维度,绝不是处于背离状态!在他身上,科技与赤子这两张标签似已融合,极难截然分开,凸显的是科学视角上一位科学家的一颗赤子之心。

在归国后的日子里,科学家钱学森摈弃所有私心杂念悄无声息地将整个人生:智慧和赤子之心连同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祖国。

 

烟火人间:科学家与中国人

 

常言说得好,科学家其实也是人。

既然如此,那么谁还有理由再去相信科学家是不食人间烟火之神呢?也就是说,尽管有的科学家的成长路径异于常人,但那充其量也只能证明这位科学家具有甚为奇异或独特的个性特质,抑或称之为被社会异化而已,因在人这一属性上,断难从本质上寻觅到科学家就必须有异于常人之处。不过,只要是人,也不论是谁,或多或少均存在着被异化的不确定性。

纵观钱学森真实的一生,你也可以看出这位科学家与中国乃至全球其他科学家一样,成长的过程与常人并无二致。当然,人所与生倶来的七情六欲或人性弱点之本性,只要是人都会或显或隐、或大或小、或深或浅,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但,钱学森所代表的一代中国科学家的品质,从本质上讲就是中国人的共性,端的谁都抹杀不了。

遭遇迫害自强不息

1949年,钱学森申请加入美国国籍,但因随之而来的麦卡锡主义政治迫害,遭遇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调查而未果。与此同时,FBI还借“伪证”罪吊销了他参与机密研究的证书。

这令钱学森非常愤慨,亦使他陷入无法继续研究的窘境。对科学家来说,一天到晚无所事事,那岂不等于剥夺自己的生命吗?煎熬的日子持续了2周,他即向加州理工学院告假,讲明回中国探亲。天有不测风云,1950年8月30日迫害接踵而至,美国移民局抄了他的家,他被收押进特米诺岛的监狱15天;人有旦夕祸福,在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他获释出狱;屋漏偏逢连夜雨,美国海关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硬说里面有机密材料,但事实却是,他打包之前已交其检查过。对此,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证明他是光明磊落的。他虽出狱却被软禁在家长达5年之久。这期间,他只能涉及一些基础学科与数学的研究。如此遭遇,谁都会为之抱不平地追问:在美国,这位中国人究竟犯了什么罪?自始至终,他从未被美国政府以间谍或泄密罪名起诉。之所以软禁5年,是因为FBI认为他所知的机密信息5年后才会过时而失效。

直面惨淡人生,钱学森依旧幽默地说:“不让我做研究,我会在这里(用手指头)发展”。俨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国智者形象,活脱脱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岿然归心水到渠成

言及在美留学和研究的10年时光,钱学森既有收获亦存遗憾。说其收获,前述文字大抵可基本体现;但在际遇不公的日子里,作为美国的外国人,他却深感无处也无法申诉的无耐。所幸,中国人特有的坚强与韧性始终是他强大的精神支柱,也始终支撑着每一个海外游子。他们坚信,祖国就是自己的依靠,祖国不会抛弃他们,祖国才是华人最终的归属……此时此刻,离开祖国怀抱的中国人,兴许大多会忆起大千世界的自然规律……落叶归根。

怀抱磐石般信念,即使天塌地陷,中国人都会一如既往地迈步向前,直奔梦想的彼岸。中国人钱学森归国意志岿然独存,归国决心已下,且颇为智慧地向祖国发出信号:摆脱监视在香烟纸上写下请求,夹于寄给远方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1955年8月4日,他终于盼到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是年9月17日,钱学森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归国愿望!他携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儿女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回归祖国的旅途。

10月8日,钱氏一家四口到香港经深圳抵达广州,当见到前来欢迎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代表朱兆祥后,他内心深处迸发出:“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

今日之祖国欣欣向荣,虽亲眼所见却宛如梦境。“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钱学森如是说。

 

世交之子珍藏真情

钱学森与数学家李国平为世交,也是多年的搭档,彼此时常礼尚往来。尽管李国平(长期从事函数论研究,在整函数与半纯函数理论、解析函数逼近论和准解析函数理论等领域获众多成果,积极倡导数学物理研究,并创办专业杂志)已于1996年2月8日于武汉病逝,但其子李德华(中国人工智能学科带头人)与钱老的缘分却延续至今。经年累月,或通信或接受钱老耳提面命,一段真情就这样独藏于李德华的珍贵资料中。字里行间,可见钱老对年长者的尊敬,更满含对晚辈的谆谆教诲。征得同意,在此披露钱老亲笔写给李德华的书信,以窥钱老人间真情:

钱学森回复李德华的第一封信: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三区48号

李德华同志:

您在元旦给我的信和《地形匹配技术原理研究总报告》、《地形匹配技术原理研究的鉴定证书》都由李国平教授亲手交给我了。

您对我是过誉了,我愧不敢当,只有在工作中加倍努力,以答您的希望。

关于您院院长朱九思同志提出的加强国防科研部门同高等院校的协作关系,我已告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张震寰同志,他完全赞同,并嘱秘书长李庄同志在今后工作中注意。

我对您的工作是很感兴趣的,因为模式识别不但有许多应用,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或称技术科学,而地形匹配则是一项工程技术,犹如水利工程。这样就导致人们去考虑,有没有更基础的理论,象基础科学?我想是有的,即思维学,它是研究人思维规律的;又可按人的思维类型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学,形象(直感)思维学及灵感(顿悟)思维学。目前只第一种思维学有点门道,其他两门尚在摸索。模式识别,科学语言学都会为形象(直感)思维学提供素材。

这样从工程技术到技术科学,再到基础科学就形成了完整的一个现代科学技术大部门——思维科学。在目前所谓信息化社会即将到来时,开发思维科学是有重大意义的。您愿意作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吗?我们正在求找同道。

附上拙作两篇,请指教。

此致

敬礼!并请向李教授问安!

钱学森

1984.1.23

拨云见日,闯进钱老书法般的私人空间,顿见炊烟袅袅。这里,毋须穿靴戴帽,只是时代凡夫俗子的平实。独木难成林,孤证不足信。因此,不妨依时序,再闯钱老内心世界。但囿于篇幅,请允许不得不割爱地择要摘录:

1、(1985.2.26)您们做了很多工作,令人感动!但印发了思维科学论文集,我过意不去,因为在北京讨论会上的稿子不成熟呀!现在才修改了,准备登在《大自然探索》上。那篇讲第五代计算机的东西,也是经过修改才登在《自然杂志》上的。

……

您信中讲的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我觉得很好。我只是对第一方面从脑科学成果中抽象出新的有限自动机理论,不那么乐观。Arbib在1964年讲的,只是原则,具体做起来恐不易。

我这些话有没有道理?请教!

所以我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个问题上是乐观的,您不必一定要等到您54岁的那一年。

读信观点:自谦自信。“稿子不成熟”、“我觉得很好”、“请教”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一溜大白话,句句含真情、字字见信心。

2、(1985.2.26)我专门另写这封信,祝贺您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想我们除了要严格遵守国家宪法、中国共产党党章,以及其他法律规章以外,作为党员科技工作者,必须认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以我们的科研成果上升提炼到丰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您看对吗?

读信观点:一种精神。同天,给同一晚辈“专门另写”,绝不只是一种职业素养,更多的,至少彰显出一种职业人的“循规蹈矩”,一种循循善诱的谆谆教诲。

3、(1985.12.10)附上长沙交通学院学生工作部孔维民同志来信,请您以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备组成员名义复信指导。

读信观点:善小亦为。素昧平生的来信,谁会回复?“附上”让人洞悉,写信人是不会失望的,而一个“请”字,足以对“来而不往非礼也”作出诠释。

4、(1985.12.31)您如称我为“老”,我就称您为“同志”吧,显得亲切些。

祝您早日得到副教授职称。

读信观点:人文情怀养。入乡随俗“同志”亲,方显出--个时代的真实。晚辈报喜讯,欣慰之于,没忘一贯的祝贺,以此为鞭策,更多是激励。

5、(1986.7.21)至于我个人的新工作,我自以为不过告诉我,我已临近人生的终点站,所以我应该更加努力。……

尊大人所讲关于我的话,是过奖了,我不敢当!

读信观点:老当益壮。生命不息,“努力”不止。散发出一股军人的豪气,面对赞誉的警醒,只是钱老那一如既往保持的那颗平常之心。

6、(1988.2.2)元月25日信在今天才见到,您已离京,不能面谈了……

好在一切您已同戴汝为同志谈过,而他才是思维科学学术组织的带头人,我想您要解决的问题也都有了答案了吧。戴汝为同志经常和我交流看法,我想的是什么,他都清楚,所以这次来未同我谈不是什么损失。

读信观点:为人之道。只要与己有关,哪怕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也会讲明个中原因。比如错失一次面谈机会,的确让人遗憾,但掠人之美,坦言自己并非样样都是“带头人”。

7、(1991.2.9)首先请向尊大人、我尊重的学者,致节日祝贺!谢谢他所赠珍贵的翰墨!

……

我们这里的小班子总想超出洋人的那一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人机结合,开创出人类智慧的新水平,方法是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附上材料供参考。

读信观点: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老,“尊大人”而祝贺;爱幼,无私扶持;即讲道理,也说方法,更送资料。细节见美德,行动树学风。

8、(1991.7.13)我首先要向尊大人李国平老教授问安,我也要向您祝贺晋升为教授,我也要对您的信、刊及照片表示感谢!我也希望长江水位骤涨不给你们带来大的困难。

信中所提形象思维问题,我请戴汝为同志回答您,他们在一个多月前开过一次研讨会。我只想说两点意见供您参考。

读信观点:情之所至,每见进步送祝贺,洪灾牵动钱老心;尺短寸长,毕竟术业有专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态度。

9、(1991.11.23)首先我衷心感谢令尊大人李国平教授所赐墨宝,条幅及印章均为中国艺术精品,我将珍藏!

您也对我受奖祝贺,我也感谢您!但那些事都已过去,今后我能做的恐怕不多了。我祝贺您在第五次产业革命中夺取伟大的胜利!

中共湖北省高教工委的同志对贵省高校大学生有何估价?我认为您与我大概能站在一起,而20多岁的大学生呢?断层不小,年轻人对我这个老头子不理解,宣传我起不了什么好作用。北京地区就如此。无奈!

读信观点:由此及彼。珍藏的,何止“中国艺术精品”——尚连着世交长者的那份不老情谊,尽管烙着“伟大”时代的印痕。而身在科技心系教育,“无奈”依旧不言放弃。

10、(1992.1.11)我已把李国平先生所赐墨宝送北京荣宝斋裱成挂轴,春节前已许能在我居室中挂起,为节日增辉!

来信是乐观的,但情况的确严重。即以寄来贺年片照片案头的那几本书来看,也是如此。11本书的书名为1、Eberhard:AHistoryofChina,2、《淮海词签注》,3、《河殇》,4、《银行业务基础》,5、《全聚德史话》,6、《元好问诗选》,7、《写信必读》,8、《人事关系学》,9、《奇闻要录》,10、《成功的人际关系》,11、《爱的厚黑学》。这不是问题吗?

读信观点:见微知著。看似欣赏“墨宝”,弥漫的满是东方文化韵味;科技也是生活,观察入微,悉数列出“问题”,这正是,响鼓也要重锤敲。

11、(1993.1.3)我现在体弱,已不出席会议,客人也极少见;所以还是以书信交谈吧。

……尊大人手书的自作《浣溪沙》仍悬于我座右,早夕共处!

您的长信使我对你有更深的理解。您们这一代比之我们这老一代是更幸福得多了,没有国家破亡之哀了;但也有困恼,八年“抗战”呵!您终于走过来了,已是高等学府的教授、国家“攀登计划”“认识科学”专家委员会成员!今后,我只能当您的顾问;说“老师”的话,那只能是“认识科学”的首席科学家之一的戴汝为同志,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我这样说,因为戴汝为同志也走过一段艰难的历程,而他对AL有比较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不搞机械唯物论。搞人与机的辩证统一,成功地解决了计算机识别手写汉字的问题——一个初级的计算机图象识别。他对“认知科学”这一西方机械唯物论观点也有警惕,所以用思维科学这个词。将来在“攀登计划”的专业委员会中会有艰苦的斗争,一场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您要立场坚定,“不怕死”!

读信观点:坦然豪迈。“体弱”,自道岁月不饶人;“座右”,难掩志趣没变味。抚今追昔,沧海桑田,以自身经历的时代精神告诫,什么是“斗争”的至高境界。

12、(1993.9.27)我自己反省,我40岁以前大脑中框框可能多些,有时要在睡梦中突然找到所要的形象,这就是灵感了。但后来我思想解放了,懂得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反而不出现灵感(顿悟)思维了。

读信观点:真知灼见。耄耋老人尚反省,让谁汗颜?不凡中的平平凡凡:科学真谛于血液中流淌,人生精华在人世间升华。

13、(1994.3.1)我也要请您代我向尊大人问安!他赐的墨宝仍挂在我书桌旁。

您来信太谦虚了。其实您在图像识别与思维学的成就早已闻名世界了,而我还在务虚、在思索第五次产业革命。奉上戴汝为等6位写的文章,可见我们的思想,供您参阅并请指教。

再附上彩青同志文的复印件,供您阅读。我们共同向特等劳模任羊成学习!

读信观点:本色依旧。说是感念也好,称为世俗也罢,“墨宝”可鉴中华DNA;实事求是看他人,求真务实说自己,无私践行科学无界限。崇尚,红旗渠干出来的“劳模”样精神世界。

14、(1994.5.15)我尤其高兴的是:您说尊大人,以85岁的高龄还每周上班4个半天,这真远胜过我这个比他还小两岁的人!我祝他健康长寿!

……

要说问题,困难很多,我看不在于您个人,而在我国当前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中之分散,各自为政!本来中国人不笨,又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该在科学工作中大力协同,密切配合,统一组织,就像60年代“两弹一星”工作那样。但我看你们“863”专家组就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不是批评您个人,是社会风气。

我这些牢骚,向您发了,请恕!

奉上一复制件供参阅。

读信观点:还原海归。祝“健康长寿”,只是邻里老人间的相互问候。时髦点说,折射出来的满是新中国第一批“海归”那一代“家”们的彼此现实生活和工作态度,以及独有的时代精神——忧国又忧民;不满“社会风气”,科学家照样发“牢骚”,只是绝不影响所钟爱的事业。

行文至此,缓缓气吧。毕竟,一口气闯入上述私人空间——跨越10余年,即便再浓缩的人生精华,或许已僭越人的阅读的自然生理限度。假如,删去复信署名,读过这些私人信件,你会联想或猜得出写信人是谁吗?

人吃五谷岂有无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与吃五谷杂粮生百病一个理儿。

钱学森对人类科技作了重大贡献,人类历史是会铭记的。但若将其视为不食人间烟火,那既不符合事实,也只会与科学背道而驰。因此,基于还原真实的钱学森这一初衷,记者查找到其至今尚存争议的最主要观点有三。

其一,关于粮食亩产问题。1958年中国大跃进期间,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粮食亩产会有多少?》和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发表《农业中的力学问题一一亩产万斤不是问题》,文中表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假设植物光合作用30%的效率可以达到,并假设植物中的1/5能转换为可吃的粮食,他认为只要必需的水利、肥料、劳力等条件能满足,那么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可达到“2000斤的20多倍”。这被李锐视为为“放卫星”提供了“科学论证”,并影响了最高决策,但此说仅为孤证。而据钱自己的文章,他提出的产量数字明确指为“计算的单位面积年产量,无论粮食或是木材都是理想的极限量。要接近这个指标,必须解决一系列问题。”

其二,关于“文革”自保问题。那段非正常的岁月,遭受冲击即使国家主席也未能幸免,因而有人对钱学森“安然无恙”提出质疑。对此,在其母校上海交大,钱学森纪念馆馆长却持不同观点,认为:文革时期,钱学森保护好了自己,即是保护好了手下的一大批人。

其三,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问题。1980年代后,钱学森提倡对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的研究,并著有《创建人体科学》等专著。6月4日,他接受《自然杂志》访问,支持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一项新的科学研究,在刚提出的时候,总是有人反对,带头的人也总是要受到反对,因此要有勇气。要挺住腰板。”他首次提出了“人体科学”这个概念。1982年5月5日,他给中宣部副部长郁文写信,“以党性保证人体特异功能是真的,不是假的。”1986年5月,人体科学研究会代表大会在京举行。他作《人体科学研究的战略》的发言,说人体科学“和共产主义有相似之处。千万不要认为是个简单的事情,这涉及到人的思想,意识的革命。”“是一场真正的文化革命。”1987年5月3日,中国人体科学学会成立。他为名誉理事长。

这些观点和文字究竟是否科学,有人至今争论不休。但依科学的定义来评判,与钱老一贯的精神并无出入,而从文字和逻辑上稽考,也是没问题的。既然如此,那还是见仁见智为上。姑且相信,科学家钱老定会有任人评说的雅量。

之所以提及此事,是因为钱老既是科学家也是中国人,还因为只有从人的成长与抗拒异化的过程和高度来认识,才能还原钱学森所代表的这一代中国人。

 

为何是他:天地人全,舍“钱”其谁

 

兴许有人会问,中国科技实力的典型代表为什么是钱学森?

若要给出全面而精确的答案,绝不是一篇文章就可以做到的。但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中国传统的“天时、地利、人和”思维架构来考察,恐怕不是所有科学家皆具备钱学森所具有的条件吧。

天时:二战结束,中美建科技强国

这点,请参见前述文字。补充,钱学森归国后深受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器重。除“补充”外,天时对所有科学家均等。

地利:新中国刚建立,百废待举

这点,虽在不少领域都有出类拔萃的领衔人物,也为国家作出了极大贡献;但在钱学森所从事的领域,至少当时尚无人可僭越,哪怕是相当的也没有。除钱老所独具的造诣外,其实对所有科学家均等。

人和:把握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这点,先不妨从钱学森一次接见的谈话记录中找找答案。钱学森说:

你们解决了联合的问题,而且是全国性的联合。要联合就应该是真正的联合。这就是说大家要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别人。你们要能解决这个问题,你们就是最先进的了。我跟戴汝为讲,你们863专家组几个人有什么新想法打个电话给别人通通气(戴: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做的)。我希望你们也做到这一点,互相之间,经常交流信息(李:我们决定每三个月交换文献和有关信息)。三个月太长了。我回到祖国后,感受很深。在美国,学者之间是互通情报的。如果我这个行当中,世界发生一件事,我一周之内,我不知道就觉得很糟糕。三个月太慢了,你们打电话通消息行不行?写信行不行?不要等三个月。”

“最主要的是大家之间协同合作。你们如果在这个方面取得进展,那么肯定你们会工作得比别人出色。要合作,现在有许多障碍,诸如什么奖励就是一个。李德华,我不知道你读过我的老文章没有(李:我读过几篇),我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科学技术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是奖励个人,但现在科学的成功不是个人的成果,而是集体的成果。但是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作法比资本主义还资本主义,这是致命的糟糕的形象。”

“中国科协这个名字是很好的,中国科协提倡八个字:第一是献身,献身精神连死都不怕;第二是创新,不守旧;第三是求实,不说假话;第四是协作。这八个字作为科协的精神。”

“八个字真正做到就了不起,所以九个单位希望你们本着开始的时候的精神互相团结合作,互通情报,哪怕就是看到一条消息也互通情报这样就好。”

这次在国防科工委的接见时间是1989年2月28日,由钱学森的学术助手、秘书涂元季记录。

大致的勾勒,也再次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的古已有之的结论。而纵横稽考钱学森这一代科学家,在其领域,惟有他是“天地人”三者全得的。凭什么?以一句话概括,凭的是他独有的境界!

惠及人类舍“钱”其谁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关于钱老自身以外的独特优势,什么宗族世家、旁系姻亲……似乎可以一概不论,世界第二代空气动力学家的代表人物冯•卡门评价钱学森为“第三代空气动力学家”,至少可证在其领域,他就是顶尖的代表,是一代科学家的典范,因为他是为新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服务的惟一。

首都北京。在解放军二炮装备研究院,曾在钱学森手下做过研究多年的赵少奎研究员,则从另一个侧面披露了钱老的一段往事。

赵研究员说,自己不仅亲身经历也亲眼目睹了钱学森对人才的重视;同时,获知了钱老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从美国回归祖国,钱学森是很想直接做自己擅长而心仪的“系统论”研究的,毕竟这才是钱老的兴趣之所在呀。但是,亲眼目睹过祖国的现状,出于当时国家百废待举的现实亟需,钱老最终还是作出了先做几年两弹一星的决定。关于这点,在湖北武汉,李德华教授也曾提起。

倘若跳出传统窠臼,人们将会发现:钱学森一生所取得的成就远不止使中国国力迅速强大的两弹一星那么简单。

为全人类,钱学森开创了“系统科学”——或许,只有了解这一点,才能还原一个真实的钱学森!

与之相较,钱学森一生出版专著7部和发表论文300多篇,似乎并不重要;即便世人皆知的两弹一星功勋,亦似乎并不重要;但是,钱学森基于“系统科学”所构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设计系统工程”,从1981-1996年,历时20多年才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体系框架,才是他真实的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即使在学术界,也并非人人皆知。

由是,从“系统论”的视角观之,钱学森开创的“12大系统”所取得的成就,才是他毕生追求的,也才是其取得的最大成就之所在——自然科学系统、社会科学系统、数学科学系统、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科学系统、人体科学系统、军事科学系统、文学艺术系统、行为科学系统、地理科学系统、建筑科学系统和总体设计系统工程系统。

譬如,系统科学系统。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再譬如,系统工程系统。其意义涵盖了整个社会。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并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去,且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3个侧面: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的社会形态。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的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意识系统3个组成部分。与之相对应,就应有3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经济形态)、政治文明(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意识形态)的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3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看,保证这3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而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其中,有的已成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

上述这些,皆为宏观层面的考察。而微观落地的情况怎样呢?钱学森所创导的“系统”不仅早已落实到国家部分产业,而且取得了具体的实效。以其创导的沙产业为例,上个世纪80年代,钱老倡议利用沙漠地带独特的自然条件发展沙产业,且把自己获得的奖金捐献出来用于支持沙产业发展。正因如此,2008年1月19日,胡锦涛主席到钱学森家中看望时告诉钱老说:“前不久,我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考察,看到那里沙产业发展得很好,沙生植物加工搞起来了,生态正在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钱老,您的设想正在变成现实。”此外,钱老指导下的草产业,目前也已经很有成效……

钱学森虽然已离我们而去,但他所培养的李德华们、赵少奎们……却不辱使命,在各自的领域为科学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而系统科学将随人类的发展获得普遍的应用,不单惠及中国,而且必将惠及全人类!

所有这些,其本质是什么?

更深层次探寻,人们将得到如下结论:科技力量只是内心力量的外显,只有内心力量才能引导科技力量,而内心力量是需要人的修为(修养、素质和能力)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使中国国力提前获得强盛的,本质上当是钱学森所特有的修为;或者说,是他这个人的修为,不仅帮助祖国的科技水平提早达到本应几十年后才可以达到的高度,而且必将随着物换星移最终普惠人类。钱老的修为,绝不是只要是科学家都可修炼抵达的。

以上文字,或许可以为读者和世人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钱学森。不仅是一个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大成智慧学者”,鲜为人知的——智慧中国人!

(摘自《今日科苑》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