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4691299

您当前的位置:单县一中 > 党建之窗 > 教学教研

应用大成智慧学回答钱学森之问
发布时间:2019/8/17 9:30:33      点击次数:1646      文章作者:

应用大成智慧学回答钱学森之问

 

查有梁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现实的真命题。“钱学森之问”,钱学森自己有回答。应用钱学森提出的“大成智慧学”建构“大成智慧教育”,有可能较好回答“钱学森之问”。按照“大成智慧教育”,就能够培养出较多的杰出人才。要在“大成智慧教育”的指引下,建构“大成智慧教学”,将“大成智慧教育”落实到学科教学,促进教师成才,学生成长。

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缘起于他的父亲钱均夫;借鉴了熊十力的智慧分类;符合“阴阳互补,天人合一,五行生克”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强调“德才兼备,五育并重,五科并行”;提倡“人机结合,高效学习,缩短学制”。

钱学森为什么定名为“大成智慧学”?我可以给出一种诠释:孔庙的大殿,称为“大成殿”。孔子的儒学就是“集大成”;哲学(Philosophy)古希腊文为“爱智慧”的意思。大成智慧,就是将古代中国的“集大成”和古代希腊“爱智慧”结合在一起,就是“集大成,爱智慧”。钱学森先生倡导的系统科学,强调“必集大成,方得智慧”。于是建立起一门学问:大成智慧学。

这一命名是名副其实的中西融合,古今汇通。将“大成智慧学”的思想应用于教育,从而,建构起“大成智慧教育”的新模式。这是钱学森的一大创新。

 

缘起父亲钱均夫

 

钱学森的成长,受他的父亲钱均夫的影响很大。钱均夫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当过中学校长,曾在教育部工作,自己也过办学。钱均夫特别注意儿子的家庭教育。除开家庭教育之外,钱学森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也是在父亲钱均夫的具体设计引导下进行的。

1935年,在钱学森赴美留学,临别之时,钱均夫送给儿子钱学森的“礼物”,是一张字条,上面写道:“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乃父告之。”

钱学森接受了极其深刻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钱学森在美国接受了“航空与数学”的博士学位教育,这对于钱学森成为“中国航天之父”很重要。但是,从“做人、做事、做学问”看,从钱学森的一生的发展与成就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钱学森的影响,更为重要。

钱学森对温家宝总理说:“我小的时候,父亲让我学理科,又让我学绘画、音乐,艺术上的修养对我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我的科学素养。”

钱学森准备留学美国之前,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提醒儿子,在国外攻读专业之余,要多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他特意为儿子买了《老子》、《庄子》、《墨子》、《孟子》以及《论语》、《纲鉴易知录》等一类典籍。他说:“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袓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钱均夫还说:“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袓国的人。”

 

借鉴熊十力的智慧分类

 

20世纪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提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后,借鉴北京大学老哲学家熊十力教授把智慧分为“性智”、“量智”的观点,并对其加以辩证系统的解释与发挥。熊十力的学术代表作是《新唯识论》,熊十力对于“性智”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但是,他对于“量智”的研究未能完成,成为终身遗憾。他未能建构起“知识论的新体系”。如果熊十力能看到钱学森对于他“性智”、“量智”的进一步发展,定会高兴。

钱学森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军事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等10大科学技术部门的知识是性智、量智的结合,主要表现为“量智”;而文艺创作、文艺理论、美学以及各种文艺实践活动,也是性智与量智的结合,但主要表现为“性智”。“性智”、“量智”是相通的。

钱学森说:“‘量智’主要是科学技术,是说科学技术总是从局部到整体,从研究量变到质变,‘量’非常重要。当然科学技术也重视由量变所引起的质变,所以科学技术也有‘性智’,也很重要。大科学家就尤其要有‘性智’。‘性智’是从整体感受入手去理解事物,中国古代学者就如此。所以是从整体,从‘质’入手去认识世界的。中医理论就如此,从‘望、闻、问、切’到‘辨证施治’,但最后也有‘量’,用药都定量的嘛。”

 

阴阳互补,天人合一,五行生克

 

1996年初春,一位海外80余岁高龄的老华侨潘受先生,看了钱学敏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篇文章之后,有感于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思想,为他写了一幅楹联:“量性双悟智、天人一贯才”。

潘受先生是按照“阴阳互补,天人合一”,来理解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用现代的哲学语言来说,就是“对立统一,统筹整合”。

潘受写道:“学森先生称,科技为量智,文艺为性智。前者逻辑思维,后者形象思维。一客观,一主观,一冷一热,交流合冶,探微发秘,灵境神游。于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可化隔为不隔,化不通为通,从而奇光异彩,随之出现。综先生指归,其寤寐求之之道,曰:‘大成智慧学’,是亦古人学究天人之意也。量智,天学也;性智,人学也。然自古及今,鲜有学究天人足以媲美先生者。”

为什么只有“量性双悟智”,才能够成为有智慧、能创新的“天人一贯才”呢?从思维方式来看,“量智”是定量分析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侧重于逻辑思维方式,大多用于科学研究与实验,所以也叫做科学思维方式。“性智”是定性分析的思维方式,也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但侧重于形象思维方式,大多用于艺术创造与艺术活动,所以,也叫做艺术思维方式。钱学森认为,创新需要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老子在《道德经》中,第一段一开头就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实际已经指出,知识有两大类:一类是“可道的知识”,一类是“不可道的知识”。现代的《知识论》提出知识分为两大类: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也称为逻辑知识和经验知识,或称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或称为编码知识和暗默知识,前者主要是客观知识,后者主要是主观知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阴阳互补”。两大类知识,一阴一阳,是互补的。

《中庸》上提出的“大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辩、行”中的前四项,“学、问、思、辩”都是有关“知识”,即学知识、问知识、思知识、辩知识。“学、问、思、辩、行”,简言之,即是“知与行”。中国传统的“知行学说”,既包含“认识论”也包含“知识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入研究了“知行学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阴阳互补”思想在教育中的具体化。“学、问、思、辩、行”,这“五行”当然也是“相生相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任何教育都离不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行合一”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

 

德才兼备,五育并重,五科并行

 

我国的教育方针已经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五育”。现在有多种表述,“德、智、体、美、劳”,或“德、智、体、美、群”等等。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强调的五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创育。简言之是“德、智、体、美、创”。“劳”、“群”、“创”三者是相通的、相连的、一致的。

“创育”包括:创业教育、创造教育、创新教育。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中的“创育”,主要是指创新教育。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希望培养出有创新的“杰出人才”。杰出人才的标志,就是要“有创新”。创新教育,其中应当包容陶行知先生实施的“创造教育”,以及当代提出的“创业教育”。

钱学森特别强调:品德情感与智慧能力并重,培养高尚品德和科学精神的思路。杰出人才的成长,要靠伟大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的教育与熏陶;要靠自觉地追求真理的兴趣与激情;要靠人在与计算机优势互补中对知识的有效集成与积累;要靠在社会实践中长期的锻炼。这是钱学森强调的“大成智慧”需要“德才兼备”的基本内容。

对于大学生而言,基本的“五学科”是“理、工、文、艺、哲”。即理科、工科、文科、艺术、哲学。

钱学森指出“1.大成智慧教育必须理、工、文、艺齐发展,要打通,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2.大成智慧教育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大成智慧教育必须哲学与科学技术相结合。4.大成智慧教育必须加强情感和品德的教育。5.大成智慧教育必须是创新教育,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钱学森的这一观点,比当代一些大学强调的“通识教育”还要具体丰富得多。以上五条,可以简化为“理、工、文、艺、哲”五科并行。更详细,有11大部门。钱学森认为,人类知识体系纵向结构的三个层次: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技术;人的思维结构的三个层次:知识层次、情感层次、智慧层次。从上述两个“三层次”,来建构“理、工、文、艺、哲”,是课程改革的重大创新。

从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的内容,可以看到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送给钱学森的人生格言,“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女口悌、如教!”这对于钱学森“大成智慧学”有深刻的影响。

 

人机结合,高效学习,缩短学制

 

对于当代的学生而言,要尽早掌握信息处理的工具:电脑和网络。至少要采用五种方式,逬行高效而系统的学习,“人、机、网、书、传”,即“人脑、电脑、网络、书刊、传播”。钱学森强调:“人的智慧不只来源于人脑,还有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是人机结合的智慧。”传统的书籍和报刊,仍然是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这是不言而喻的。“人脑、电脑、网络、书刊、传播”五种方式,正在经历系统整合。现在,许多书刊都“网络化”了。电脑、网络、书刊三者“一体化”了。这给我们的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提倡高效率的学习,从技术上看,不仅需要,而且可能了。

为什么要加上“传播”呢?这是指学习者,不仅要通过“人脑、电脑、网络、书刊”来进行高效的学习,而且,要将自己的创新,通过“电脑、网络、书刊”及时地传播出去,与同行进行及时交流。按照系统科学的原理,学习者主动传播知识本身,也是一种有效学习。高效的学习,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总是非线性的,而不是线性的。创新需要应用“人、机、网、书、传”五种方式整合。

大成智慧教育的学制是“一是8年一贯制的初级教育,4岁到12岁,是打基础。二是接着的5年高中加大学),12岁到17岁,是完成大成智慧的学习。三是后一年是“实习”学成一个行业的专家,写出毕业论文。这样的大成智慧硕士,可以进入任何一项工作,以后如工作需要,改行也毫无闲难。当然,他也可以继续深造为博士,即主要是搞科学技术研究,开拓知识领域。”

现在中国的学校教育,有四次升学考试: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大学升研究生。为了准备升学考试,平均要用3年时间左右,在低水平上简单重复地“应考”。大成智慧教育的学制主张,应当缩短这3年的“应试时间”。学习期间要进行平时考试,目的是为了及时改进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如果18岁达到硕士,则有可能超越考试,全力以赴,参与创新教育。

 

“传道、授业、解惑”与“自主、合作、探究”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传道、授业、解惑”,随着时代发展需要与时俱进,要包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绝不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求将“传道、授业、解惑”的传授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探究方式。几千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经受了实践检验,不可能一下子就“过时了”!不可能一下子就“推倒重来”。大学生则应做较多的“自主、合作、探究”。

基础教育重在给学生“打好基础”。“传道、授业、解惑”的传授方式是“打好基础”的主要方式。同时,随着学生学龄的增加,必须逐渐有效的增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到了大学阶段,“传道、授业、解惑”的学习方式,需要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增加。博士生,则要通过自己直接参与“传道、授业、解惑”,以促进自己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需要多样灵活、多样组合。

从“学、问、思、辩、行”,到“德、智、体、美、创”;从“理、工、文、艺、哲”,到“人、机、网、书、传”,这些,正是钱学森“大成智慧学”的关键词。

应用“大成智慧教育”的思想方法,启发我们要将“传道、授业、解惑、自主、合作、探究”的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灵活应用。

 

思维、程序、方法、标准

 

我理解大成智慧教学的思维模式,是多种模式的有效结合。1.教师晓之以理,学生思考接受。重在逻辑思维。2.教师导之以行,学生活动探究。重在操作思维。3.教师动之以情,学生情感体验。重在情感思维。4.教师传之以神,学生合作交流。重在交往思维。5.教师创之以新,学生整合顿悟。重在综合思维。

大成智慧教学的基本程序::1.教师启发讲授;问题、实例、故事、鉴赏;2.学生自主学习;预习、复习,都是自主学习;3.学生互动交流;课堂上两两交流,效率最高;4.学生练习展示;学生展示成果,是变学为教;5.教师积极评价;正面积极的评价,促进学习;6.重视随机生成;抓住随机问题,是教育智慧

大成智慧教学的基本方法:1.故事引导成一线,精讲精练;2.实例生动纵横联,突出重点;3.启发讲授要精简,抓住关键;4.问题讨论促发言,互相共勉;5.展示成果重发展,知识成链。

大成智慧教学的基本标准:1.时间短,效果好;因材学,因材教;2.乐于学,乐于教;主动学,生动教;3.结构简,过程优;细鉴赏,重提高;4.善启发,问题好;有实例,故事妙;5.有交流,有互动;真善美,循大道。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努力自主创新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德育人,有教无类。老子的教育思想:道法自然,为而不争。孟子的教育思想:爱人者,人恒爱之。荀子的教育思想:青出于蓝,胜于蓝。庄子的教育思想:逍遥自在,解放思想。诸子百家的教育思想,都有其精华,我们理当推陈出新。

中国字的“智慧”二字,可以从字形上,直观理解。“智”字下面有“日”,即太阳,普照大地,一视同仁,“天之道利而不害”;“慧”字下面有“心”,即人心,仁者爱人,心想事成,“人之道为而不争”。智慧需要知识,但智慧高于知识。这需要我们自己去整体领悟。必集大成,方得智慧。集大成与得智慧,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有6大条件。这6大条件正体现了,集大成,得智慧。

1.学业基础好,身心健康,力争早日成才。成才年龄律:一般是25-45岁之间。有大器早成,也有大器晚成。不同专业,成才的年龄分布不同。自然科学家创新的高峰期在37岁左右。杰出教育学家,出版成名之作在50岁左右。

2.能够“站到巨人的肩上”。杰出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善于发展、善于整合。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去培养人才。学习律:理论与实践结合;发展律:经验与反思结合;整合律:积累与传播结合。

3.有一流导师的一对一指导。培养杰出人才需要一对一指导。对有潜力的学生要重点引导。杰出人才,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导师。社会公认的一流杰出人才,理应积极承担起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

4.有强烈的“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人才成长的最强大的动力。有高期望,是成为杰出人才的重要因素。名牌大学必须出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董事长、总经理、部长、总理、主席。要出领导人才。

5.有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空间。在适当的时期,为人才提供有独立思考、自由创造的较长时间。大学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有“创作、创造、创新”的时间。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培养大批杰出人才的关键之关键。

6.有长期超越寻常的个人努力。十年成才律:从受专业训练开始,必须集中精力,至少都要有十年以上的专心努力,方才可能,做出一流的贡献。杰出人才要善于选择专业方向的前沿突破点。

(摘自《现代人才》2012年第3期。作者系著名教育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