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4691299

您当前的位置:单县一中 > 校园动态 > 教育资讯

2019年山东教育“十个聚焦”狠抓落实
发布时间:2019/2/21 18:29:08     点击次数:1923      文章作者:山东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

2019年1月25日,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邓云锋在会议上强调,聚焦聚力攻坚克难,开启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新篇章,要求做到“十个聚焦”:

聚焦思想政治建设,加强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

聚焦校园安全,切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聚焦基础管理,推动教育系统管理工作科学规范高效;

聚焦规划引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聚焦立德树人,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

聚焦群众关切,不断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聚焦服务产业升级,推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再出发”;

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高等教育强省;

聚焦改革创新,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活力;

聚焦师资建设,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聚焦思想政治建设

加强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 

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邓云锋强调,要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在教育系统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做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

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课件的宣传、应用工作,将其打造成为广大干部师生理论学习的优质资源。

着力抓好学校党委中心组学习,引导领导干部读原着、学原文、悟原理,系统的学、动态的学、联系实际的学,研机析理、融会贯通,不断提高中心组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区分大中小学和不同年级进行创造性转化,针对性要强,真正入脑入心。坚持网上网下全覆盖,充分运用校刊、校报,借助“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开辟专题专栏专版,生动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这一思想“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

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育人力量,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切实做足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文章。

领导干部要到院系、到班级、到课堂、到宿舍、到师生,和师生打成一片,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广大师生的心坎上。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影响很直接,更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守好责任渠,种好责任田。

扎实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建设计划重点项目,不断提高工作吸引力实效性,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思政“第一课”马院“第一院”的建设理念,切实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全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按标准配备高校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成长中的困难,吸引更多优秀党政干部、专业教师从事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工作。

深化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改革,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

 

聚焦校园安全

切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把校园安全、学生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作为头等大事,高度重视,守住底线,把基础工作抓紧抓实抓牢。

认真分析研判形势,把教育系统安全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切实把安全稳定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全面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启动全覆盖、无盲区、无遗漏的拉网式、摸底式摸排,实行清单管理,横到边、纵到底,把问题隐患找准,宁可重叠交叉,决不留死角、漏盲区、有空白。对所有安全问题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列出清单、落实责任,及时进行整改。要严格制度流程,形成部门联动机制。继续深化巩固“平安校园建设提升年”活动成果,提升平安校园建设水平。

 

聚焦基础管理

推动教育系统管理工作科学规范高效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规范管理、狠抓落实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确保教育安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今年将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基础管理规范年”活动,对各项工作都开展一次“回头看”,强基础、建机制、立规矩,加强对学校、老师、学生的管理。

认真排查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等各项工作漏洞和安全隐患,建立健全基础管理制度体系、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应急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等工作体系和各项工作落实机制。重点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管好教师、教好学生。

整顿高校教学秩序,加强教学管理,加强学生品行和学习过程考核,严格教学质量,以硬约束倒逼学生自主学习、刻苦学习,努力成长成才。

 

聚焦规划引领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要认真学习把握这两个规划要求,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我省研制的《山东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山东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两个规划,初稿已在全省教育大会上征求意见。目前,正在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将尽快按程序报批公布。

各市、各高校要从实际出发,研制好本地区、本学校教育现代化规划。加强和国家、省教育现代化规划、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统筹做好城乡、区域教育发展,科学把握发展速度和节奏,处理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

 

聚焦立德树人

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四个层面,广泛开展教育理念大讨论活动。

坚持德育为先。以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为抓手,健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

要把理想信念放在第一位,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教育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树牢“四个自信”。

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统筹好校内教育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校外活动,做到入脑入心。

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从入学第一课到离校最后一课,渗透到每个学科、每个课堂、每个活动、每个班级、校园每个角落,让学校成为化育为人的天地。

要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造齐鲁特色文化教育高地,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必修课程建设,着力创建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培育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领军人才和名师,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品牌和优秀案例。

要提升政治意识、法治意识、规矩意识、底线意识,将禁止商业广告、商业活动进校园当做一条铁律,对所有进入中小学(幼儿园)或组织中小学生、在园幼儿参加的活动,发放的教科书、教辅材料、读物及教学器具用品,校园APP等严格进行审查备案,开展全覆盖无死角排查。

深化推进智育。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系统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

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课堂革命”。

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辨性和创造性思维。

进一步加强课后服务工作,既要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场所资源,引入第三方服务资源,探索出台财政保障和收费政策,用以保障教师增加工作量的绩效和引入第三方机构。

大力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办学理念,落实《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深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把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

落实《山东省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快实施体育课程提质计划、“一校多品”工程、学生体质提升计划。

开展高校体育评价工作,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完善体育课程保障体系,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与学生毕业、评优挂钩,对测试成绩排名靠后的学校进行通报批评。

开展省级体育专项特色学校申报工作,探索建立文化教育与体育运动紧密融合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校体育竞技水平。

健全校园足球运动保障体系,推动校园足球运动健康发展。

积极备战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既要当好东道主,又要争取好成绩。

传承弘扬美育。深化学校美育评价改革,通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艺术素质评价等手段,形成倒逼机制,扭转重智育、轻体育美育的局面。

采用“过程性评价+专项测试”方式,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艺术科目考试评价制度。

开展高校美育评价工作,推进高校艺术活动场馆建设,普及社团艺术活动,推动公共艺术实践活动。

建设一批美育工作示范学校,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让更多学生获得受益终生的美育。

强化劳动教育。认真贯彻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见,确保劳动教育课时。

拓展劳动教育实施形式,推动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价指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挖掘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推出一批劳动教育示范基地。

重视家校共育。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积极参与推进社区家长委员会建设,保障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权、监督权,构建和谐健康的家校关系。

全面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深入推进家长学校、家长课程建设。

切实加强乡村学校家庭教育,努力推进实施“乡村学校家校共育万名种子教师培育工程”,利用2年时间,为每一所乡村学校(幼儿园)培育1名家校共育骨干教师,提升乡村学校家校共育整体水平。

 

聚焦群众关切

不断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教育公平连着民心,民心连着党心,促进公平是引领教育发展的首要价值。各地要聚焦聚焦再聚焦,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快补上教育民生短板。

要补齐学前教育短板。深入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强化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资源建设,全年新建、改扩建2000所以上幼儿园,新增50万个以上幼儿学位。

实施城镇幼儿园建设工程。提高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配建标准,每3000-5000人口设置一所6个班以上的幼儿园。规模不足3000人口的居住区应进行区域统筹,合理规划幼儿园配建项目。开展城镇居住区幼儿园配建排查整改,按照“一园一案”原则对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进行全面整改,对规划不足、应建未建、未按规定建设或移交、没有办成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2020年底前要全部整改到位。

实施农村幼儿园建设与提升工程。把农村幼儿园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体系,按照“大村独办、小村联办”原则,加快农村社区幼儿园建设,优先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

推进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和教师编制核定、无证幼儿园规范治理、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落实、幼儿园分类收费政策落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等工作。

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9年,要以县(市、区)为单位,制定中小学校(幼儿园)未来十年布局规划,为教育发展留足空间。

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统筹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发展,严禁以鼓励民办学校发展为名推卸政府承担的教育投入责任。

要巩固均衡发展成果,推动全省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有条件的市,要在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路径。

要继续下大气力解决大班额问题,着眼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大局,保持毫不松劲、毫不松懈的干劲,减存量、控增量,建立大班额问题防控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建设意见落地落实,确保配套教育设施与城镇居住区“四同步”。对全省中小学校各年级最大班额情况进行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巩固“全面改薄”的成果,推进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全面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设施配备,推进校园绿化、美化、文化建设,安排相应的奖补资金支持乡村学校建设。

要加强高中阶段教育。围绕健全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改革。

要推进综合高中试点,探索普职融通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推进特色高中建设,启动实施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促进特色发展。

要继续深化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建设,推动高中学生生涯指导规划和全面发展。

推进高等学校与普通高中联合育人,支持高中与普通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院校、企业开展联合育人。

要持续推进选课走班工作,扎实应对好新高考改革,为2020年高考打响第一枪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

要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实施教育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健全学生资助标准化体系,完善全省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

兜住义务教育底线,健全落实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重点加强对残疾儿童、困难家庭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保障,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一个都不少”。

深化高校对口认领省扶贫工作重点乡镇工作,提升高校科技扶贫实效。支持引导职业院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乡村技能培训,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工作,实施教育援疆百校牵手、千生定向、万师援教“百千万”工程。

 

聚焦服务产业升级

推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再出发”

要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全省职教十条为抓手,着力提升全省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发展质量,更好服务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课程改革攻坚战,深入推进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一流职业院校和专业(群),着力培育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实践中培养既善动脑、又能动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要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

要健全专业评估制度,定期发布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状况报告,引导学校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学校要主动针对企业需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健全专业设置与调控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对企业的服务和支持能力。

要落实好鼓励校企合作优惠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

要统筹办好各层次职业教育。完善现代职教体系,既要适应发展需求,还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为有志于学习技术技能的学生提供多次选择、多条路径的发展机会。

要彻底打破制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天花板”,通过改进春季高考制度、完善贯通培养试点、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等。

畅通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上升渠道,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

要深度开展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合作。要实施高水平深层次合作德国职业教育计划,支持职业院校结合自身实际,有计划地学习和引进德国先进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与德国院校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建设师资培训基地,共建中德双元制技术大学等,推动我省职业院校进一步上层次、提水平。

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协调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成效,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行行出状元”的浓厚氛围,倡导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价值观,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聚焦高质量发展

推动建设高等教育强省

高等教育领域要全面落实即将出台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重点抓好六件大事。

一是要抓分类管理,促进高校特色发展。必须在高等教育科学管理上下功夫,通过科学管理激发活力、增强动力,提升发展水平。

研究制定高校分类管理、分类评价体系,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高校分类发展格局。结合省直事业单位绩效考核,2019年对高校首次进行分类考核,同时开展本科专业导向性评价,考核评价结果将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围绕优势和特色做好文章,办好每一所大学。

二是要抓布局优化,对接经济社会多元需求。把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作为“先手棋”,以结构调整适应对接多元需求。

要做大做强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重点建设基础好、水平高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培育)建设单位,积极争取支持,大幅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与国内外知名高校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

要做大做强工学学科,前瞻布局新兴交叉学科,优化升级农学学科,强化建设一批自然科学基础学科,扶持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

要坚决调整、整合特色不鲜明、就业前景不好、市场需求不高的专业,集聚资源建强优势特色专业,打造紧密对接我省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专业群。

三是要抓双一流建设,带动提升整体水平。重点建设10所左右省属本科高校和10所左右高职院校,力争高校综合实力达到国内一流大学水平或建成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实现一流大学建设突破。

深化实施省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在绩效突出的省一流建设学科、发展基础好的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B等级学科中,遴选部分学科强化建设,争创国家一流学科或进入全国学科评估A等级。

四是要抓改革驱动,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要完善培养模式,丰富学习选择。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启动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计划、优秀教材建设计划,加大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力度。各高校要积极建课、用课,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

五是要抓科技创新,助推创新驱动发展。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我省发展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积极开展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要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建设,与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前沿阵地,为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六是要抓对外开放,聚集优质教育资源。把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聚焦“一带一路”建设,将工作重点、资源配备、力量投入向此倾斜,在“特”上做文章,“优”上下功夫,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

要对接“双一流”建设,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重点围绕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类专业,指导高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

要加强人文交流,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齐鲁文化。

 

聚焦改革创新

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活力

重视改革的系统性,围绕破除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在一些标志性、引领性、关键性、支柱性改革上取得突破。

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真正刀刃向内,坚持问题导向,将改革进行到底,继续推进管办评分离,让学校放开手脚,创造性的办好学。

要用足用好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文件的政策,进一步为高校办学松绑减负。

要积极推进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建设,开展对市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对各市教育局也将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

大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教育领域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提供便捷、快捷的服务。

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围绕老师教好、学生学好提供有效制度供给,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依法按章程自主办学治校,让每一名教职工和学生师生都成为办学治校的重要一份子,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激发内生活力。

要改革教育评价机制。要下定决心破除掉缠在我们教育身上“五唯”的顽瘴痼疾,回归育人状态,祛除浮躁功利之弊,纠正一些错误的做法。在教育系统全面开展教育理念大讨论,进一步明确“好学校”、“好教师”“好学生” 的标准。

要加快基础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把人民满意作为教育管理评价的重要标准,继续组织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监督指导各地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的重要标准,制定出台中小学校评价指导意见,在高中学校推行增值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把立德树人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建立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评价机制。

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评价学生的根本标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进中小学日常考试评价,在小学推行诊断性评价、初中推行等级评价。

委托第三方开展教育评估监测,推行多元评价,重点考核学生是否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群众对基础教育是否有获得感等。

要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继续做好高考综合改革宣传解读工作。

统筹落实高考综合改革各项攻坚任务,稳步扩大和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规范完善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稳步扩大招生专项改革覆盖面,拓展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参与我省本科高校综合评价招生试点规模,扩大高职(专科)综合评价招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学校覆盖面和招生规模,扩大农村和贫困家庭学生招生专项计划,统筹扩大公费师范生、医学生、农科生招生计划。

进一步规范高校考试招生管理,建立健全考试招生监督与问责机制。

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推动民办学校实现优质特色发展。

加强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完善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的政策体系,有序开展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工作。

创新民办教育扶持政策措施,推进民办学校教师养老保险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试点。

推动民办学校依法办学,强化民办学校信用管理,落实好民办高校信息公开制度。

探索民办学校财务管理和资金监管办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进一步发展继续教育,推进省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整体转型升级,建设山东开放大学体系。

要运用法治思维推进改革。加快《山东省学前教育条例》立法工作,力争立成可用、管用、好用之法,重点解决好公办和普惠性资源不足、保障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着力推进教育行政执法,建立健全教育执法机制,让教育法律法规“长牙”管用。

扎实推进“法育工程”,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体系,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学校主阵地作用,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实效。

启动第一轮高校章程修订工作,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深化“一次办好”改革,做好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全面规范统一,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审批,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质量。

 

聚焦师资建设

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今年是第35个教师节,也是“教师表彰年”,省级层面将召开教师节庆祝大会,开展优秀教师评选表彰工作。要把好“三关”,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要把好生源关,着力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重任,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使命,必须从源头入手选拔培养人才,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着力落实教师振兴行动计划,改革招生办法,探索实施市级政府委托高校培养师范生制度,鼓励师范类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或采取入校后二次选拔进入师范专业。

为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实施师范专业认定工作,招收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5000名,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高至普通专业标准的1.2倍,到2021年将达到普通专业标准的1.5倍。

师范院校要抓住机遇,自觉担负起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责任和使命,推进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和以师范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变革,建立公费师范生淘汰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强化师范生师德养成和实践教育,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未来“四有”好教师。

要把好入职关,着力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完善中小学教师招聘方式,全面推开先面试后笔试,鼓励各地到师范院校采取面试考核的方式直接招聘优秀毕业生,招聘新教师要重点考察思想品德和专业素养。

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用足用好人员总量控制、兼职教师、薪酬待遇等政策,配足配齐专业教师,聘请技能大师、能工巧匠进职业院校任教。

高校要落实在人员控制总量内,加大教师招聘力度,做好自主安排和执行用人计划要求。引进人才要严格把好政治标准。

要加大教师职后培养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和高校要积极探索教师跟岗培训1年的岗前培训制度。

畅通教师专业发展通道,着力构建省市县三级骨干教师培训体系,统筹规划名师梯队培育工作,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扎实做好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能力。

要把好师德关,着力重振师道尊严。抓好师德建设这个首要任务,推动广大教师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要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教师党支部建成教师涵养党性、暖心育德的港湾,把教师“四个自信”专题教育推向深入,落实好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教师违反职业道德处理办法。

加大教师有偿补课治理力度,严格师德考评,一把尺子卡到底,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第一要求,落实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对于严重侵害学生行为的,依法依规撤销教师资格、解除教师职务、清除出教师队伍,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优化经费投入结构,更多向教师倾斜,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下大力气推动县管校聘、职称评聘、绩效工资等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下大力气为教师减负,减少干扰学校办学的“表哥”、“表叔”,把时间还给老师,让老师们安心从教、静心教学、潜心育人。下大力气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关心教师身心健康,通过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包”,让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担当作为 狠抓落实

确保教育强省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新起点上实现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的新突破,关键在“落实”二字。全省教育系统要争当落实的“排头兵”,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底、见实效。

一是转变作风扑下身子抓落实。我们将先从精简会议文件抓起,下决心压减三分之一以上的会议、文件和简报,让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精力抓落实。深入基层一线研究问题、查摆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将聚焦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残疾、特困、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等人民群众最急最忧最关注的问题,扑下身子抓落实。

二是鼓足干劲振奋精神抓落实。教育是使命,也是情怀;是责任,也是担当。我们将以更加昂扬奋进的姿态,振奋精神,主动 “对标”江浙等教育先进省份,“拉高标杆”激发斗志,“奖惩分明”激昂干劲,“容错纠错”激励担当,突出实践、实干、实绩导向。我们将围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迎难而上,奋力赶超,加快推动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强学习提高本领抓落实。我们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立足善学、善谋、善作、善成,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学习,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引领,全面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各环节、各领域。

四是创新方法完善机制抓落实。我们将围绕“责任管理”“效率管理”“精准督查”“写实考核”“公开监督”“条块协同”六个机制创新,聚焦重点工作、关键环节,创新方法,组织实施“厅长突破项目”“教育局长突破项目”“高校书记校长亮点项目”等,鼓励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实施最有突破、最有特色、最有亮点的改革发展举措,聚焦聚力、集中攻坚,实现重点突破。  

五是严明纪律步调一致抓落实。要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要强化步调一致,对涉及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工作任务,逐项进行细化分解,把“严”和“实”的要求贯穿抓落实的全过程。坚决杜绝“不担当”、“两面人”,加强督查督办,对既定的工作任务,不等不靠抓推进,制定“路线图”,画出“施工图”,理清“时间表”,挂图作战,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以钉钉子精神有力有序推进。 



您感兴趣的新闻
上一条:山东省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 招生工作实施方案
下一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