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4691299

您当前的位置:单县一中 > 校史展厅 > 校史长廊

单县一中校史概述
发布时间:2018/12/6 16:11:41      点击次数:9469

桃李争荣,盛世华章,单县一中回顾几十年的历程,创业的艰辛,浩劫的损伤,春天的烂漫,发展的辉煌,无不使我们思绪万千。这里有少年的憧憬,青春的记忆,拼搏的汗水,收获的欢乐,成长的足迹。饮水思源,我们无不深切怀念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点石成金的老师和任劳任怨、热心服务、默默奉献的员工,无不殷切思念朝夕相处、互帮互励、情同手足的同学;近十万学子,无论天南海北,时光荏苒,都忘不了学习成长的摇篮——单县一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党和国家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51年,平原省立单县中学在单县城南一片沟壑纵横、杂草丛生的荒地上破土兴建。第一任校长李子虔先生,放弃了去平原省文联工作的机会,怀着教育兴国的热切愿望,毅然选择来湖西地区创办省立中学。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全县人民的支持下,经李子虔校长、李声一主任、宋健吾主任等创建者的艰苦努力,学校很快初具规模。为适应教育发展急需,县师训班借用学校教室开办了短期师训班。1952年招收了第一届学生,9月1日正式开学授业,9月3日(即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定为校庆日。1953年,由于省建制的调整,改名为“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

学校初建,逐渐云集了一批优秀教师,有执教多年、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但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血气方刚的青年教师。识才、爱才、善用才的老校长、老主任,充分发挥老教师的骨干作用,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师生携手,团结奋斗,胜利完成了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1956年,学校始设高中部并招生,学校成为地区重点完全中学。为了适应高中教育教学需要,学校大力开展业务进修和教育教学研究。到六十年代初,不少教师通过函授达到了本科或专科学历;教育教学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路子,并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五认真”的教风和“五用心”的学风,即:教师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考试考核;学生用心预习、用心听讲、用心复习、用心作业、用心考试。更深夜半摇曳的煤油灯下一个个俯案备课的身影,案头上一摞摞精心批改的作业,实验中一件件自制的仪器,教室里一双双专注的目光,校园内一组组热烈研讨切磋的场面,无不体现了教者之认真、学者之用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六十年代初高考升学率最高达百分之八十七以上。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努力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师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奠定了千百学子爱祖国、爱家乡、进取奉献的思想基础。重视党团组织建设,1966年前发展共产党员38名,共青团员2000多名。广大师生积极向上,一代新人茁壮成长。学校各个角落洒满了师生的汗水,大家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和美化校园。校门前依依的垂柳,大门里成行的翠柏,广阔平坦的操场,窗明几净的教室,都见证了师生们劳动建校的业绩。师生们劳动的足迹,还遍布单县的工厂、农村、基建现场、水利工地,为家乡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持续不断地开展“读好书、学英模”活动,保尔、卓娅、吴运铎、雷锋等英模成了同学们学习的楷模,涌现了保尔班、卓娅班、运铎班等一批优秀班集体和众多先进个人。特别是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之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那为生病的老师、同学争先恐后踊跃献血的场景,那将成熟落地的鲜果一颗颗捡起送交教导处的镜头,那众多学雷锋小组到车站、医院、军烈属、五保户家送温暖的身影,至今仍历历在目,犹如一股暖流荡漾心头。 

校园生活既紧张充实又生动活泼。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劳卫制锻炼标准的推行,使同学们的体质普遍得到加强;“北京——莫斯科”象征性接力赛,掀起了广大同学长跑锻炼的热潮;篮球队、田径队经常外出参加比赛,时有捷报传来。文艺演出队也很活跃,不仅为学校生活增添了色彩,也经常给工厂、农村送去笑语欢歌。那时,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群众生活还很艰苦,师生生活也不例外,特别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于天灾人祸,生活更为艰难。为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身体健康,学校组织生产自救,千方百计抓生活。当年的校友忘不了那用地瓜干、野菜制作的黑馍馍,大家乐观地为之起了个雅号叫“铅球”,这是同学数年间用来充饥果腹的主食;学校农场生产的白菜、萝卜,是主要的蔬菜;自己动手用地瓜制作的粉条,则是改善生活的佳肴。那时生活苦,确实苦,但师生员工雄心犹在,紧紧团结在党支部的周围,同甘共苦度荒年;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员工苦干,硬是把教育教学质量搞了上去,进入了全区的前列,多次列席省重点中学会议,并进入省重点中学序列。

单县一中这块育人园地,前十五年是百花初绽,桃李竞艳,风华初展,虽有“左”的影响和工作中的失误,但瑕不掩瑜。到1968年,初中一至十三届49个班,共有毕业生2700多名;高中一至十届40个班,共有毕业生1700多名。为生产第一线输送了一大批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新型劳动者,向大中专院校输送了千余名新生。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有的涉足海外,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家乡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席卷中华大地的年代,一中也是重灾区。领导被打倒,老师被批斗,学生被分裂,派性斗争不断,无政府主义盛行,图书毁掠殆尽,档案荡然无存,最后学校下马,学生解散,绝大部分老师在备受凌辱后被迫离去,百花园地一片凋零。1970年,单县革委会派员在一中校址开办“五•七”红校,抽调单县师范和一中等学校部分教师任教,设有师范、水利、卫生、京剧等班,1972年底结束。1971年“9•13事件”后,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工作,对科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上级精神,1973年,单县一中恢复,调回了部分教师,招收新生,校园内又闻琅琅书声。但是,“四人帮”淫威未除,“复旧”、“回潮”的帽子满天飞,“白卷英雄”“反潮流尖兵”接踵而至,老师们仍未摆脱欲教不能、欲罢不忍的困境,教育教学无法走上正轨。在这种困难情况下,许多师生秉持光荣传统,仍然坚持认真教、用心学,尽量挽回一些损失。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拔乱反正,百废并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教育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单县一中才又生机盎然、春色满园。师生们被长期压抑的积极性迸发出来,决心以百倍的努力把十年浩劫造成的损失夺回来,老师认真教、学生用心学的浓厚教学气氛很快形成。当时,原来的教师回来不到三分之一,缺科和空额问题严重,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师资成了办学的主要矛盾。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一方面在上级领导支持下多方选调教师,一方面把重点放在自我提高上。学校发扬以老带新的传统,新老教师结成对子,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相互切蹉,相互促进;鼓励教师努力开展业务学习和在职进修,为参加函授学习的同志提供时间上的保证和经济上的支持。到八十年代末,教师学历达标率高中达百分之七十,初中达百分之百,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1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能手,10名教师被评为地区级教学能手,9名教师被聘为地区各科中心教研组成员。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出版了教学专著一部,发表教育教学论文三十多篇,还有二十多篇论文分别在全国、省或地区级教研会上获奖。学校先后制定了《教师教学常规》《学生学习常规》《学生生活常规》等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迅速走上正轨。学校坚持积极慎重的教改方针,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外地经验,支持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教改之花竞相开放。英语整体教学和活教材激励性模拟教学、语文单元教学、物理目标教学、化学边讲边实验教学、学习方法指导等教改实验,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实验教学的加强、电化教学手段的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引用,提高了教学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师生负担。第二课堂活动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春笋文学社”被评为全国优秀中学生文学社,十多名同学的习作在报刊上发表或获奖;学生参加各个学科竞赛,十余人获省级以上奖励;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论文,三十多人次获全国、省或地区级奖励。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还抓紧进行思想政治上的拔乱反正,正本清源。在上级党委领导下,学校党组织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十四位教师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吸收31名教职员加入中国共产党。政策落实,精神焕发。一批老教师历经劫难而不改献身教育的初衷,焕发出第二青春;一批中年教师义无反顾地挑起了教育教学重担,承上启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批批青年教师投身教育工作,决心用自己火红的青春去开拓、浇灌这块园地,使之姹紫嫣红,硕果满园。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法制教育,开展学雷锋、学南疆英雄等活动,努力建树“文明、团结、奋发、求是”的校风,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学雷锋小组又建立起来,活跃在学校内外。有的同学家庭出了灾祸,要辍学回家,全校师生伸出了温暖的手,一元元钱,一斤斤粮票,大家帮助他完成了学业;支援南方灾区,赈济非洲灾民,全校师生无不慷慨解囊,捐出自己节省出的零用钱和菜金,献出了颗颗爱心;同学们胸怀社会主义“四化”大业,刻苦学习,奋勇攀登科学文化高峰。到八十年代末,又有近三千名同学加入了共青团,9名同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体育工作在不断探索中前进,通过推行中学生体育锻炼标准测试制度,推动了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专项运动队也取得了好成绩,先后在地区运动会上获十余次团体奖、百余人次个人奖,有18人参加了省级运动会,其中8人获奖,并向省体工队和大专院校输送高水平运动员7名。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全县人民的支持下,八十年代开始进行校舍改造。由省、地、县三级拨款,1984年建成了3700平方米的教学办公综合楼,缓解了教学及办公用房紧张的状况,为学校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八十年代中期学校开始扩大高中招生规模。为了解决教职工的后顾之忧,学校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以自筹资金为主,建造教职工宿舍283间、小伙房131间,改善了教职工的生活条件。在改造校舍的同时,还投入资金用于教学设备建设,添置了部分图书资料、实验仪器、电教设备,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73年到八十年代末,是学校从恢复到发展的十七年。由于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治愈了十年浩劫造成的累累创伤,恢复了学校的优良传统,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其间,培养了初中毕业生十四届31个班2000多名,高中毕业生十四届90个班共5000多名;为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输送了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有文化的建设者,向大中专院校输送了两千多名新生,他们已经成为祖国四化建设和家乡振兴的主力军。学校多次被评为菏泽地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青少年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实验室和仪器工作先进单位;2名教师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3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6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或模范班主任,还有一大批师生受到省有关部门和地区奖励。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校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学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修订、颁发了校训及校风、教风、学风,进一步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目标迈进。1994年,学校制定了关于全面发展的《“4321工程”规划》,明确要求搞好领导班子、师资队伍、学校设施、民主政治“四个建设”,建好学园、花园、乐园“三园文化”,深化管理、教学“两项改革”,实现在五至七年内办成全区乃至全省一流学校的“一个目标”。学校全面实施这一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不断予以调整充实,致力于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思想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学生素质优良化,经过全校师生的奋力拼搏,学校各方面得到长足发展。

学校领导班子努力加强自身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按照“团结、开拓、勤政、民主、服务、高效”的要求开展工作,发挥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参与意识,推进民主管理。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和创办一流学校的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了以师德教育为前提、以业务考核为依据、以培养名师为目标的教师培养工程。把师德修养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倡导一中人必须具备五种精神,即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终身执教的献身精神。推行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四制改革”,制订了教职员工考核办法,对全体教职工从德、能、勤、绩诸方面进行考核,作为任用、晋级、奖惩的依据,进一步激发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经常组织教职工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文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外地先进经验,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参观学习,邀请高等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来校讲学,支持教师参加业务进修。几年间,有18名教师参加了国家和省骨干教师进修班,8名教师半脱产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30多名教师参加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特别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施“1358工程”,通过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进行传帮带,组织业务达标活动,定期进行教学普查、优质课评选和年度“十佳”青年教师评选,力促青年教师“一年合格转正、三年站稳讲台、五年挑起大梁、八年成为骨干”;鼓励冒尖,用人所长,努力营造一个适于优秀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朝气蓬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逐步发展壮大,涌现出全国和部级劳动模范2名,全国和省级优秀教师8名,省级德育标兵1名,省特级教师3名,省、地级教学能手29名,有32名教职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有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育教学的主力军。

在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抢抓机遇,努力筹集资金,进行校舍改造。先后投资两千多万元建设了实验楼一座、教学楼两座、办公楼一座、学生宿舍楼一组、教工宿舍楼六座以及学生餐厅、标准运动场,缓解了校舍紧张局面,为扩大招生规模创造了条件。对校园进行精心设计和整饬,绿化美化环境,花坛、花园、草坪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假山喷泉、雕塑、纪念碑、蘑菇亭、藤萝架相映成趣,被评为山东省卫生先进单位和绿色学校。同时,不断加强内部设施建设,实现各种教学设备达标升级。实验室和仪器建设达到国家一类学校标准,并自制了一批实验仪器,其中一件获国家专利,一件获国家三等奖,被评为省、地先进单位。电化教学设施也达到了国家一类学校标准,购置了校长办公自动化系统,装备了两座微机教室、两座语音教室、一座多媒体教室,设有音像资料室、音像阅览室和多媒体制作室,安装了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卫星电视接收系统;陆续添置了一百五十多台微机、五十多台电视机、五十多台投影机、四十多台放像机、六十多台录音机和大批电教课件,并自制电教软件一宗;各教研室均配备了微机,实现了电视机、摄像机、放像机、投影机、录音机和银幕“五机一幕”进课堂;千兆校园网工程启动,连接菏泽信息港的64MDD专线开通,千兆网基本骨架形成,被评为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和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资料室不断扩大,图书增加五万多册,报刊增至一百八十多种。体育、音乐、美术、劳技器材及设施也得到了很大充实和改善。校舍改造和内部设施建设向规范化、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校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更新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转轨,确立了“德育为首,五育并举,追求卓越,塑造全面加特长学生”的办学思想,大力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党总支为核心,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德育工作委员会,具体领导德育工作;充实加强了由团委、政教处、年级组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德育工作队伍,形成了德育工作网络。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会议,分析学生思想动态,研究工作思路,探讨有效教育途径。制定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意见》,对全校各工作岗位都提出了具体育人要求,使教育工作时时、事事、处处有人抓;制定了《德育系列化教育方案》《争创优秀班集体、先进团支部目标量化管理条例》,使德育工作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社会教育委员会,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以德育展室、湖西革命烈士陵园、干休所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发挥多渠道教育作用。每年开展的学雷锋活动、爱一中活动、团徽在我胸前闪光活动,以及“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学校、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的“五心”教育活动,常抓常新,卓有成效,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业余党校和业余团校系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激发了同学们政治进步的热情,十年间,先后有2000多名同学加入共青团,900多名同学写了入党申请书,114名同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及现代教育理论,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用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来指导教学实践。强化教学研究,鼓励教学创新,优化教学全程管理,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实施“讲练工程”,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各学科教研组都有自己的教研专题,物理教研组、数学教研组分别承担了《多媒体物理备课支持系统》、《计算机整合教学》国家级教科研课题,学校被定为国家重点课题《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实验基地,语文教研组“以训练为主”的教改实验获山东省新时期教改实验二等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能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建立了自己的信息资料库,制作了一批电化教学软件;教师三部著作出版、二百八十多篇论文在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先后又向大中专院校输送了6000多名新生,并涌现出了全省理科状元和全区文科状元,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续七年居全区第二位,多次受到地县表彰;2000年更取得了本科上线571名的好成绩,居全市第一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科课外活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启迪了创新的火花。三百多人次在全国、省、地各科竞赛中获奖,二百多篇习作在报刊上发表,1996年以单县一中同学为主的菏泽地区代表队荣获省教委、省科协、省电视台举办的“中农信杯”科普知识电视大赛第一名;2000年校代表队荣获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公安厅主办的省第五届中学生实践技能大赛第二名。

学校对体育工作常抓不懈,坚持抓好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加强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组建了各种运动队,培养了一批学生运动员。学校运动队在地区中学生运动会上屡屡取得好成绩,男子篮球队和男女排球队多次代表地区参加省中学生运动会。向高等院校输送12名高水平运动员,80多名同学考取了高校体育专业,36名同学以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政治文化素质被空军飞行学院录取,学校连续七年被评为山东省招飞工作先进单位。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开设了健康心理教育课,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集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加强美育工作,增配了音乐、美术教师,开设了音乐、美术、艺术欣赏课,成立了音乐、美术、书法等特长小组和学校艺术团,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每年一届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师生各展才华,歌声如潮,舞姿似画,相声、小品幽默诙谐,朗诵、短剧风格多样,专题辩论唇枪舌剑,科技节目发人遐想,灯火晚会五彩缤纷,美食小街流光溢香,书画展览,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令人留恋忘返。“新世纪电视台”、“校园之声广播站”办得有声有色,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播,深受同学们喜爱。这些活动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丰富了校园生活,陶冶了师生情操,有50多名特长生被高校艺术专业录取。

九十年代以来,学校抓住机遇,锐意进取,硕果累累,业绩辉煌。至九十年代末,学校规模已拥有55个教学班,其中49个高中班,为“文革”前的四倍多。完成新建校舍2800多平方米,约为前三十八年的一倍半,为“文革”前的三倍半,且全部为高标准楼房,内部设施得到了很大充实和改善;教育思想、师生素质、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也都有了很大提高,在学校规范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绩,2000年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提前实现了《“4321工程”规划》目标,并为新世纪的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单县一中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进入二十一世纪,迎来了大跨越,大发展的十年。站在新世纪,面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新领导班子以“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建设地区领先、全省一流学校”为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本、依法以德治校”的办学理念,努力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先后制定了《单县一中领导干部工作守则》《单县一中教职工工作制度》《考勤制度》《单县一中教职工量化考核方案》《单县一中教学常规及考核办法》《单县一中优秀备课组和星级班主任评选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引进竞争机制,对各处室、各年级及每个岗位都明确了具体职责和奖惩措施,做到职责明确,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学校领导班子年轻化、专业化,干劲大,热情高,思路开阔,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明确了“严、细、实、恒”的管理理念,制定了“全盘细化、全面量化、全员督查、全程评价”的督查机制。领导干部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百分之一的希望百分之百的努力,勤政务实,尽力为教职工排忧解难,搭建成功成长的平台,营造舒心和谐的工作环境,以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形成了制度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民主管理和文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一支性格互补、结构合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领导班子。

新世纪的十年,也是学校规模急剧膨胀的十年。学校规模由每个年级12个班,发展到现在每个年级50个班,在校学生达万人,教职工也由原来的不足百人,发展到现在的近六百人,每年三四十名新教师被充实进来,青年教师达三分之二以上。如何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理念新、业务精、能吃苦、善打硬仗的教师队伍,是摆在学校面前的战略任务。学校制定了《单县一中关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见》《单县一中关于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单县一中关于“实施青蓝”工程的意见》《单县一中教坛新秀、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名师评选办法》,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和“名师培养工程”。为教师每人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大力支持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研教改,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课,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进行业务进修。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紧紧抓住集体备课和青年教师培训学校两个平台,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坚持“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备课”的基本环节,坚持先听课后上课,间周进行一次青年教师培训,每学期进行一次课堂教学普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带动辐射作用,力促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老教师站在教学第一线,毫无保留的指导青年教师,青年教师虚心好学,勤奋钻研,苦练教学基本功,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钻研”的优良传统和“扎实苦干,乐于奉献,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单县一中精神。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师队伍建设,现在任课教师学历达标率已达100%,先后有两位教师到英国、美国培训交流,32位教师通过培训获得了研究生学习结业证书,47位教师获硕士学位,占全体教师的16.9%。现有特级教师5名,全国和省级优秀教师9名,齐鲁名校长1人,20余名教师被评为全国和省部级优秀教师、劳动模范和师德标兵,78名同志被评为省市级教学能手和青年骨干教师。教师们制作的课件多次在省市获奖,每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多项教研成果在省市获奖。五个学科承担了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学校被评为山东省信息技术实验学校,山东省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研究基地。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国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 高,许多青少年学生迫切希望到一中就读和学校招生规模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使学校 上规模、上质量、上档次,在国家“名校办民校”和普及高中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抢抓机遇,经市教育局和县政府批准在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351亩,筹建公助民办学校——单县一中分校。计划办学规模90个教学班,能容纳6000名学生。按照高标准设计、高起点建设、量力而行的原则,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分三期完成工程建设。2004年5月单县一中分校开始兴建,2005年8月开始招收第一批1700名学生,定名为单县单州一中。2010年10月,县政府将单县单州一中归并为单县一中。经过5年的建设,投资一亿两千万元的新校区,先后建成办公楼1座,实验、电教、图书综合楼1座,教学楼6座,学生公寓6座,学生餐厅2座,教工宿舍楼8座,标准草皮运动场1座,学校发展跨上了新的台阶。目前,新校区楼群林立,布局合理,绿树掩映,风景如画,已成为园林式、立体化的花园学校。
   在教学设施的配备上,学校按照省级规范化学校的要求,装备了24个理化生实验室、2个图书阅览室、17个仪器室、9个微机室、4个体育器材室、7个音乐教室、6个美术教室、3个通用技术实验室、4个科技活动室以及探究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等,充实了实验器材和图书资料,学校所有教室均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建造了千兆校园网并与各教学班联结,形成了以校园网为龙头、有线广播系统为补充的现代教育应用管理的基础平台,学校的现代化教学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设施的现代化,使单县一中成为学习知识、启迪智慧的乐园:微机室里,轻点鼠标,可让学生在精彩的网络世界里自由冲浪;图书馆藏书丰富,可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先进的实验室,可让学生在神奇的科学领域悉心探索;标准化的操场,让学生矫健的身姿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美术室、舞蹈室,可尽情泼洒青春的色彩;各种功能教室,可让学生尽展才华。
   与此同时,学校也加快了老校区的改造,先后投资3000万元在老校区建设了办公楼、信息楼、体育馆、标准草皮运动场和4座教工宿舍楼等,投资200万元建设了3个微机教室,铺设了千兆校园网。对两个校区进行了绿化美化,在校园中精心设立了各种文化景观:校门内的孔子像面容慈祥,目光深邃,彰显万世师表的风范;十二块校训石上,世界著名大学的校训仿佛十二位名校校长在和同学们交流;荟萃湖、聚贤亭、立雪桥,一个个景点名字含义深远,富有诗意。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映衬出单县一中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漫步一中校园,绿树葱茏,曲径通幽,湖中清波荡漾,岸边杨柳披拂,廊桥如画,姿态万千,仿佛江南水乡。

学校秉承“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追求真教育、大德育、强智育。学校坚持把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创新工作思路,构建和谐德育体系,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生活。要让学生做一个健全的人,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一个和谐的人,就要学会与人相处;做一个能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的有用的人,就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做事的本领;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就要树立崇高理想,端正学习态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此,学校把学生放在作为“人”的主体地位上,以终身教育为目标,重视对学生人格、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德育工作委员会,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启动了“学生自我锻造工程”,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主管理环境卫生、宿舍卫生,自己组织多种大型活动。以礼仪教育为突破口,树一中学子新形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工厂、农村,帮助打扫卫生、干农活、学技术,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组织学生春游、四十华里远足,进行环保宣传,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体魄和意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帮助家境贫困的学生,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学校先后划拨资金10余万元,设立了勤工助学岗,实行了校园环境卫生班级承包制。2004年,由单县一中学生会自发组织的非盈利性组织“曙光基金会”成立,他们发动师生捐款捐物,并利用星期天、寒暑假进行义卖,先后资助贫困学生2000人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菏泽日报》《牡丹晚报》、菏泽电视台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随着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转变为课程的改革。在规范办学行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学校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的开放性、生成性、探索性,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独特性,使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单凭经验已经无法胜任新课程教学。学校从更新教育观念,规范办学行为入手,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落实国家课程,切实抓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性学习,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把加强教学过程监督、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提高教学各个环节的效率、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狠抓教学常规管理,狠抓工作环节,狠抓制度落实,进一步规范备课、教案编写、上课、作业批改等环节,充分发挥学情调查、学生评教、工作评价与考核的监督激励作用。在教学方式上建立民主化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教师成为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学校积极支持、鼓励各学科进行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加强教学的互动性,系统传递知识,有效关注个体。在教学重心前移、教案学案的编写、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合理安排作业等方面大胆创新,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都有了较大改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学校全面实行了走班制和选课制,开足开全了所有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开设了二十多门校本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课程,每周还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开设讲座,举办“周六讲坛”,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在课余搞小发明、小创造,写科研论文;学校开放了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创造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启动了创新的火花,先后有三百多人次在全国、省、市各科竞赛和青少年科技发明比赛中获奖。学校成为山东省首批高中教学示范学校,新课程改革全省示范学校,山东省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新的世纪,单县一中厚积薄发、振翮腾飞。学校办学规模扩大了三倍多,成为拥有两个校区,占地500亩,在校学生达万人的现代化学校,实现了全市领先、全省一流的目标,成为享誉齐鲁大地的知名学府。高考勇夺全市十连冠,高考本科升学人数2004年突破千人大关,2008年突破2000人,现在达2500多人,涌现出多名省市文理科状元;清华、北大、人大、复旦、浙大、中国科技大等著名大学都有单县一中学子的身影;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庆功会,2005年、2007年县委县政府专门发来贺信,以示嘉奖,2008年县政府为单县一中集体记三等功;学校连年被市教育局评为高中教学先进单位,获高考突出贡献奖。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山东省卫生先进单位,山东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科普示范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精神文明单位,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招飞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体育卫生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先进基层党校,山东省十大影视教育基地,山东省民主治校先进单位。2006年被济南军区定为首批国防生生源基地,2009年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2011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山东省“1751”工程示范学校,被中关委、中宣部、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授予“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校长刘仰成同志被评为齐鲁名校长。2012年被评为市级花园式单位,2014年被评为菏泽市竞技体育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省级文明单位,2016年被山东省现代科技教育研究院、山东省科技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学会科技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评为山东省科技教育创新发展基地。近年来,学校积极同国内外大学交流合作,相继建立了华中农业大学优质生源基地、北京化工大学优质生源基地、韩国留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等。

单县一中的创业历程,是一部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奋斗史诗,更是一幅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的丰收画卷。几代一中人,历经坎坷,艰苦创业,前赴后继,勤耕不辍,把一个曾经是荆棘遍野、荒冢累累的荒凉之地,建造成为一所占地500亩,融学园、花园、乐园于一体的“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享誉齐鲁的育人园地,成为鲁西南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近十万学子从这里展翅翱翔,遍布大江南北、五洲四海,以母校赋予的才智在各自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勤勉开拓,为祖国建功立业,为家乡做出了贡献,为母校赢得了荣誉。

单县一中前进道路中的每一个足迹,都饱含着几代一中人的辛勤汗水;学校发展腾飞中的每一幅蓝图,都书写着校友的绝美佳作;学校建设中的每一项成绩,都凝聚着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厚爱。

忆往昔,拼搏创业,豪情满怀;展未来,信心百倍,再谱新篇。衷心祝愿单县一中,新时期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永葆青春,鹏程万里,兰蕙芬芳,栋梁辈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您感兴趣的文章
上一条:1951—1961单县一中建校年度记事
下一条:“序”

返回列表